【吳鉤】宋代布衣生涯程求包養網心得度考,兼與明王朝比擬較

宋代布衣生涯程度考,兼與明王朝比擬較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三旬日乙亥

          耶穌2023年9月14日

 

 

 

我們現在考核一個時代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與布衣生涯程度,凡是會采用人均GDP的數據。不過,假如我們要考核的對象是現代呢?好比800年前的宋代。

 

假設我們可以計算現代的人均GDP,問題當然水到渠成,可是,要預算出現代的GDP,從技術上來說幾乎是不成能的,盡管有一些學者在做方面的研討,好比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提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生齒增添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添到600美元,增添了1/3;以后一向到1820年都堅持著此程度。”但這只是個人的猜測罷了,并非得自充足的數據剖析;至于網上有人說宋代GDP占當時全球的60%、70%、80%,如此,更是無稽之談。

 

那么我們換一套指標,好比用當局的歲進或許年鑄幣量來權衡。從史料的角度看,不論是當局歲進,還是年鑄幣量,都有詳細的文獻記載,采集樣本并不困難。但歲進反應的只是當局的財政規模,鑄幣量反應的是當時的經濟規模,雖然跟經濟發展程度有關,卻不克不及直接體現出布衣生涯程度。是以這兩套指標都不是我們的最優選項。

 

這個時候,最可行、可取的指標也許就是勞動力價格。常識告訴我們,在消除了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勞動力價格越高,凡是意味著下層布衣的支出越多,他們的生涯程度也水漲船高。不過,在浩如煙海的史猜中尋找勞動力價格記載,有如年夜海撈針。好在從《宋會要輯稿》以及一部門宋人筆記、奏稿、方志中,我們可以采集到比較多的樣本,王仲犖、鄭宜秀的《金泥玉屑叢考》與程平易近生的《宋代物價研討》也都收錄有多份宋朝勞動力價格樣本。在前輩研討的基礎上,我們完整可以還原出宋代勞動力價格的年夜體程度。

 

 

 

官營手工業的薪資程度

 

起首我們需求將宋朝官員的俸祿剔出指標之外。許多人都了解宋代的官員俸祿比較高,但俸祿只代表當時少數社會精英的支出,并不克不及反應普通布衣的支出程度。我們將關注對象放上宋朝的城鄉雇工身上——他們代表了一個龐年夜的下層布衣階層。

 

我們了解,宋代有比較發達的官營手工業,從兵工廠、鑄幣廠、礦場,到綾錦院、水磨坊、釀酒廠、造船廠,等等。這些官營手工業坊場除了應用一部門兵匠之外,還雇傭了大批平易近匠。根據郭玉峰師長教師的研討,宋代京師手工業各部門雇傭的勞動力總數,在2萬人以上,處所各州縣官營手工業的雇傭勞動力總包養一個月體規模,也在2萬人以上,合計超過4萬人。這應該是守舊的估計,因為依照包養平台周寶珠的研討,北宋時,僅東京的官營手工業工匠與治理庫務的技術人員,就有8萬人以上。

 

假如再算上平易近間手工業雇傭的工人,規模更是驚人,當時有些年夜型礦山,往往吸引十余萬人采礦,“信州鉛山縣出銅無算,常十余萬人采鑿”;“(韶州)岑水聚浮浪至十余萬,所收銅已患無本錢可買”。由于韶州的銅產量太年夜,處所當局竟然缺少足夠的本錢收購產品。按漆俠師長教師的預算,“宋神宗時期全國手工業者(含手工業主與工匠)可達80萬戶擺佈,甚至還要多一些,而這一數字,約占當時總戶數的5%~7%”。難怪宋人說,“古之工,居平易近之一;今之工,居平易近之百。”

 

宋朝官營手工業部門雇傭工匠是不是要付出薪水呢?假如依照明代後期的匠籍制,工匠退役是不領薪的,全國工匠被編進匠籍,分為輪班工匠、住坐工匠,輪班工匠須按期赴京師無償退役,路費自帶,退役時間普通為三個月;住坐工匠則當場退役,每月退役十天,當局發給一點伙食津貼。但宋代并無匠籍軌制,官營手工業部門的工匠一部門來自“差雇”(強制性雇傭),年夜部門來自“和雇”(自愿雇傭),不論是差雇,還是和雇,當局都需求付出工資。那么工資程度若何呢?

 

宋初開寶四年(971),監綾錦院的梁周翰說:“在院見管戶頭,逐人料錢七百文,糧三石五斗,口食米豆六斗;各用女工三四人,每人月糧二石,米豆又六斗。”可知綾錦院的工頭(戶頭)每月工資為700文錢,再加3.5石糧食、0.6石米豆;女工的月薪為2石糧食、0.6石米豆。宋初糧食價格比較昂貴,京師一石糧年夜約值500文錢,計算下來,宋初綾錦院的工頭日薪約為92文,女工日薪約為44文。

 

北宋天圣年間,山西解縣、安邑的官營制鹽場,“籍平易近戶為畦夫,官廩給之,……歲仲春一日墾畦,四月始種,八月乃止”;“兩池畦戶總三百八十,以本州及旁州之平易近為之,戶歲出夫二人,人給米日二升,歲給戶錢四萬”。每戶一年出2丁,退役7個月,可領到工資4萬文。也就是說,一名畦戶的日薪是95文錢,外加二升年夜米,合計當在100文以上。

 

崇寧年間,朝廷校書省雇請書工謄寫三館書籍,“每月大家支錢三貫五百文,逐日寫字二千五百”。月薪3500文,折成日薪,約為117文;按字數計算,每21個字給一文錢。

 

宣和二年(1120),朝廷祠祭時雇請的樂工日薪為:“上中下樂工、舞師各一百文;色長二百文;副樂正、樂師共六人,各三百文;樂正共二人,各五百文。”樂工依其級別,日薪標準分別為100文、200文、300文、500文。

 

南宋建炎年間,在急遞鋪傳遞軍工作報的通訊兵,“逐日添支食錢三百文省,每鋪并限三刻承傳,置歷批寫時刻”。日薪是300文省,約230文。

 

紹興元年(1131),高宗下詔,“修內司工匠已降指揮,逐日添支食錢一百文,可逐日更添支一百文,仍自除降指揮日起支。”朝廷給修內司的工匠逐日加薪100文,可知南宋初年修內司工匠的日薪當在100文錢以上。

 

紹興初年,軍器所的工匠支出為:“劣等工匠每月糧二石,添支錢八百文,逐日食錢一百二十文,春寒衣依借支例。”以南宋初糧價,斗米約300文錢,2.5石糧可折合7500文錢,再加上月錢800文,逐日伙食補貼120文,算下來,軍器所劣等工匠的日薪接近400文錢。此外,每年春冬還可領取兩次衣服。

 

紹興四年(1134):徽州等地的急遞鋪通訊兵,“逐日添支食錢一百五十文,每月一替”。日薪為150文。

 

紹興六年(1136),杭州和劑藥局的“專副知、手分,并日支食錢三百文,書手二包養心得百五十文,庫子、秤子二百五十文”,在國營藥鋪任務的職工,日薪為250文或300文。

 

紹興二十八年(1158),提領鑄錢所報告朝廷:“乞行下逐州府,若有鑄銅工匠包養留言板愿投充近便鑄錢監工匠之人,更不刺軍號,日支食錢二百五十省、米二勝半,常加存恤,無至掉所。”從之。可知鑄錢監工匠的日薪為250文省,再加2.5升年夜米,合計當在200足文以上。

 

還是紹興二十八年,郊祀所用儀仗的樂工,需求從市場上僱用,“旋行招補,至肆習之日,日支食錢四百文”。這些樂工的日薪是400文。

 

紹興末年,舒州官營酒務《在城酒務造酒則例》規定,“本務賣常酒月分,逐日適用雜工一十二名,每名日支工食錢二百五十文省;酒匠一名,日支工食錢三百文省”;“本務賣煮酒月分,逐日適用雜工一十五名,每名日支工食錢二百五十文省;酒匠一名,日支工食錢三佰文省”。舒州在城酒務的雜工日薪為250文省,約190足文;酒匠日薪為300文省,約230足文。

 

另據元豐年間的一項立法,“酒務鹽官年終課利增額,計所增數給二厘;酒務專匠,年終課利增額,計所增數給一厘。”酒務還會根據年銷售額的增長數,給予酒匠1%的獎勵。

 

南宋後期,福建路建溪茶場有“采茶工匠幾千人,日支錢七實足”。采茶工匠的日薪是70文。

 

淳熙五年(1178),秘書省雇人抄寫“諸庫寫本書籍”,“約計合書寫五千萬字,用錢五千貫省”。年夜約每抄寫10個字給一文錢。淳熙十六年(1189),朝廷編修日歷,雇書工抄寫正本,“每卷約五千字,雇工錢四百五十文。”也是年夜約每10個字一文錢。以天天可以抄寫2500字計算,日支出約有250文。

 

宋寧宗時,湖州甲局制造鎧甲的工匠,“其人在甲局,逐日等差支錢,日二百,下至一百五十文”。日薪為150~200文。

 

開慶年間,明州作院“軍匠日支錢三百文,米二升,酒一升”;“下定海鄞縣奉化,照籍輪差,每四旬日一替,出發錢各五貫,回程十貫”。明州兵工廠的軍匠日薪300文,外加年夜米2升、酒1升,合計應該有350文以上;假如派至定海、鄞縣、奉化等地退役40天,則給予15貫錢,折日薪375文。

 

慶元元年(1195),朝廷聘請來給疫區蒼生治療風行病的年夜夫,“日支食錢五百文,其有全家疾患無人煎煮者,選募僧行管干,逐日包養價格亦支食錢三百文。并各置歷抄記全活人數,事畢保明旌賞”。醫生的日薪為500文(會子?),助理的日薪為300文(會子?)。

 

嘉定三年(1210),朝廷修訂歷法,雇傭楷書書工二人,“謄寫歷書,照向來孫世榮等例,每人日支食錢四百文”,“限三個月了畢,如限滿未畢,并不支食錢”。日薪400文(會子?)。

 

嘉定六年(1213),朝廷雇請來謄錄科舉考試試卷的謄錄人,“空身進院,逐日食錢五百十文”。日薪為510文(會子?)。

 

景定年間,建康府作院的工匠,“每名日支鹽菜錢一百三十文,米二升”。日薪是130文錢加2升米,約折合170文錢。

 

比較有興趣思的是,“掌造金銀犀玉工巧之物”的南宋文思院還實行“公積金”軌制,工匠的工錢要抽出非常之一,包養網VIP存于本院,“專備工匠急闕借兌”,“不許妄亂從私支破,各置赤歷,清楚抄轉,日書提轄監官,月終申解將作監,驅磨點對結押”。工匠急需用錢時,便可以申請借貸“公積金”。

 

現在,我們將官營手工業雇傭的勞動力價格樣本從低至高擺列出來(單位:文):44、70、92、100、100、100+、117、150、150、170、190、200、200、200+、230、230、250、250、300、300、300、350+、375、400、400、400+、500、500、510。取此中位數,為230文;取均勻數,約為248文。據此,我們信任,宋代官營手工業的工匠均勻日薪,當在230文錢高低。從北宋初到南宋末,工人的日薪似乎有上漲的趨勢,這應該跟通脹有關。

 

 

 

平易近間傭工的工資程度

 

宋代龐年夜的非農業勞動力,除了被發達的手工業吸納之外,還有一部門流進販子,成為流動性的勞動力等候雇傭,城市也是以出現比較成熟的人力市場。

 

在開封,市平易近“倘欲修整房屋、泥補墻壁;生辰忌辰,欲設齋僧尼羽士,即凌晨橋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謂之雜貨工匠,以致雜作人夫,羽士和尚,羅立會聚,候人請喚……,磚瓦泥匠,隨手即就”。在成都,“邛州村平易近日趨成都府小東郭橋上賣工,凡有錢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擔負也”。杭州的情面茶坊,也是傭工的湊集地,“又有一等專是諸行借工賣伎人會聚行老處”。

 

許多城市甚至有了類似職業介紹所的中介組織。開封市平易近“凡雇覓人力(男傭)、干當人(雜役)、酒食作匠(廚師)之類,各有行老供雇。覓女使(女傭)即有引至牙人”。這里的“行老”、“牙人”,都是介紹雇傭勞動力的中介。

 

杭州人“顧覓人力”,也可以找中介:“凡顧倩人力及干當人,如解庫掌事、貼窗鋪席、主管酒坊食店博士、鐺頭、行菜、過買、外出兒,……顧覓年夜夫、書表、司廳子、虞侯、押番、門子、直頭、轎番、小廝兒、廚子、火頭、直噴鼻燈道人、園丁等人,……俱各有行老引領;……府宅官員、大富人家欲買寵妾、歌童、舞女、廚娘、針線、供過、粗細婢妮,亦有官私牙嫂,及引置等人,但指揮便行踏逐下來;或官員士夫等人,欲前途、還鄉、上官、到差、游學,亦有出陸行老,顧倩腳夫腳從,承攬在途退役,無有掉節。”中介組織還供給擔保:“若有逃閃,將帶東西,有元地腳保識人前往跟尋”。

 

那么當時平易近間雇傭的勞動力價格又若何呢?

 

北宋慶歷年間,“都下馬吉以殺雞為業,每殺一雞,得傭錢十文,日有數百錢”。在市場上幫人殺雞,逐日可以掙到數百文傭錢,我們按200文計吧。

 

北宋中期,淮西有一名達傭,“傳者逸其名氏,傭不習書,未嘗知仁義禮樂之說,翳茨為居,與物無競,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錢,以給炊烹。或時得羨于常,則盡推贏易酒肉以歸,夜同婦子宴語”。這位淮西達傭,天天的傭金支出是100文錢。

 

富貴人家雇傭梅香,需求付出一年夜筆“身子錢”。北宋中期,有人給司馬光寫信要錢,“乞以鬻一下婢之資五十萬以濟其貧”。司馬光回信拒絕:“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兩人的通訊流露了一個信息:當時鬻一梅香,需求五十萬錢,即500貫。宋人所說“鬻”,實際上是指雇傭,因為宋代的奴僕并非奴隸,而是受雇于主家的不受拘束平易近,宋朝法令還規定了奴僕受雇的最長年限:“在法,雇人為婢,限止十年。”用500貫雇傭一個梅香,按10年的合同有用期計算,即每年50貫,折成日薪,約140文。

 

熙寧年間,四川九隴縣園戶石光義等人“各為雇召人工,逐日雇錢六十文,并口食在外”。受雇于茶園,逐日工價60文,并加口糧。

 

年夜約宋徽宗年間,州縣官往外埠到差,雇人搬場,“日給雇錢人二百,(搬運工)往往遠指程驛,務多得雇錢”,可知當時搬運工的日工價是200文以上。

 

南宋淳熙年間,“黃州市平易近李十六,開茶肆于觀風橋下,……其仆崔三,……月得雇值,不過千錢,當缺乏給用”。在茶肆打工,月薪1000文,日薪只要33文錢。

 

在南宋人洪邁的家鄉,“昔有小平易近,樸鈍無它技,唯與人傭力受直。族祖家日以三十錢顧之舂谷,凡歲余得錢十四千”。受雇幫人舂谷,日薪30文。

 

不過,淳熙年間,平易近間傭工的日薪多為100文錢,時任臨海縣令的彭仲剛說:“農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不論是當傭工,還是擺地攤做點小生意,日支出凡是都是100文高低。

 

都昌婦人吳氏,“為鄉鄰紡緝、漧濯、縫補、炊爨、掃除之役,日獲數十百錢,悉以付姑”。吳氏女給人打雜,日支出也是100文錢擺佈。

 

臨江人王省元,“掉其名,居于村墅,未第時,家苦貧,進城就館,月得束修二千”。私塾師長教師的月薪為2000文,日薪約70文。

 

教師的束修其實因人而異,有些教師待遇則很高,如宋孝宗年包養違法間,鉛山周氏“歲又以十萬錢招延儒士,俾其老練學禮無缺者”。十萬錢即100貫,年薪100貫,折算成日薪,約270文。

 

年夜約淳祐年間,江西居平易近阿陳的女兒先是受雇于鄭萬七官家為婢,雇期七年,身子錢“止計舊會二百二十千”。幾個月后,鄭萬七官將阿陳女兒委托給信州牙人徐百二轉雇,“徐百二隨即雇于鉛山陳廿九,身子錢已增至七百貫矣”。可知此時雇傭一名七年期的梅香,身子錢大要需求220~700貫,折算成日薪,約600~1900文。這個身價很高了。不過請留意,這是以會子付出的價格。淳祐年間,會子已經貶值得厲害,1000文面值的會子只可兌換成60~260文的現錢,我們取其均勻數,按1000:160的比率來扣除通貨膨脹的原因,可以預算出,當時梅香的日薪約為100~300文。

 

寶慶二年,士子李昴英考中探花之后,請了四名轎夫:“轎番四名,每月二十余千”。可知每名轎夫每月可得五貫多錢,日薪應該超過160文。

 

受雇于“極富貴家”的廚娘,身價則很是高,寶祐年間的價格是,“其例,每展會支賜,絹帛或至百疋,錢或至三二百千”。每做一場高檔宴席,按例可得200包養犯法嗎~300貫錢的賞賜。

 

我們還是將平易近間雇傭的勞動力價格樣本從低至高擺列出來(單位:文):30、33、60+台灣包養網、7女大生包養俱樂部0、100-、100、100、100、140、160、200、200+、270、300。取此中位數,為100文錢;取均勻數,約為133文錢。我們認為,宋代平易近間雇傭勞動力的均勻日支出,當在100文錢高低(廚娘的支出屬于特別情況,我們未將她們納進統計),這個工價,遠低于官營手工業部門給出的薪資程度。

 

不過,100文錢應該是宋代下層社會的日支出基準線。北宋張耒《感春》詩寫道:“山平易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南宋袁說友的《船人強以二鍰多取漁人之魚,余增百錢與之作漁》詩也說:“賣魚日不滿百錢,妻兒三口窮相煎。朝飧已了夕不飽,白手歸往蘆灣眠。”更有興趣思的一個例子是:“鄂之人有樂生者,任水鬻于市,得百錢即罷休。以其僦屋飲食之余,遨嬉于邸戲中。既歸,又鼓笛以歌,日以為常”。天天賺到100文錢,便不再經商,回家吹笛唱歌。這般看來,一名宋朝底層布衣,不論是打零工,還是砍柴、打漁,日支出年夜致都是100文錢。

 

 

 

公共工程付出的酬勞

 

宋人有時候還需求服夫役(工役),好比當局要建築某項公共工程(建城墻、挖壕溝、修水利等等),這時候就需求征用大批的平易近夫。

 

不過,不論是跟之前的時代(漢唐)比較,還是跟之后的時代(元明清)比擬,宋人的夫役負擔是最輕的,這是因為,宋代的許多公共工程都應用軍人,用宋人的話來說,“古者,凡國之役皆調于平易近;宋有全國,悉役廂軍,凡役作營繕,平易近無與焉。”宋當局還將夫役折成貨幣征收,有服夫役義務的人丁向當局繳納現錢,便可免役,當局再用這筆錢雇傭工人,用宋人的話來說,“三代之平易近,以力事上,不專以錢;晚世因其有無,各聽其便。無力而無財者,使效其力,有財而無力者,皆得雇人。人各致其一切,是以不勞而具。”並且,不論是征用的平易近夫,還是雇用的工人,宋當局都需求給予報酬,叫“工食錢”。

 

那么宋當局付出給平易近夫、工人的工食錢標準若何呢?

 

北宋慶歷七年(1047),余姚縣建造石堤,“歲發六千人,役二旬日,費緡錢萬有五千”。計算一下,平易近夫每人逐日可獲酬勞125文。

 

嘉祐六年(1061),諸州送納綱運的腳夫,“依圖經地里,每百斤百里支錢百文”。百里年夜致是一天的腳程,換言之,腳夫的日薪是100文錢。

 

元豐五年(1082),陜西征用平易近夫給前線運糧,“以和雇為名,官日給錢二百,仍使人逼之”,“平易近間騷然,出錢百緡不克不及雇一夫,相聚立柵于山澤,不受調”。當局付出每人天天200文的雇值,但人們仍不愿意受雇。

 

元豐七年(1084),朝廷下詔:“鄜延、環慶路若有合興工城寨,許和雇人,日支錢百,米二升。”建築城寨的工人,日薪100文,外加2升年夜米。

 

100文大要也是宋當局和雇平易近夫的日薪基準線。宋神宗年間,蘇軾在寫給天子的一篇報告中說,“一歲包養網站之戍,不過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

 

元祐年間,蘇轍上書朝廷:“朝廷本欲寬恤平易近力,故許出錢雇夫,若其錢足以充雇,則朝廷將復何求?今河上雇夫,日破二百罷了。昨來京城雇夫,每人日支一百二十文省,則河上支二包養app百文,已為過厚。”可知當時參加水利建設的工人,逐日可得200文。

 

元祐五年(1090),宋當局開浚開封減水河,“和雇人夫二萬人,每人支官錢二百。州縣名為和雇,其實于等第人戶上配差,除官錢外,平易近間尚貼百錢,方雇得一夫”。當局出200文,平易近間倒貼100文,可知河工的市場價是日薪300文。

 

元祐七年(1092),宿州展筑外城,“役兵及雇夫共五十七萬有余工,每夫用七十省錢”,但蘇軾認為,“七十省錢,亦恐募集不可”。日薪70文省顯然偏低了,確定雇不到人手。

 

崇寧四年(1105),平江府“措置興修積水,開浦置閘”,“任務日,應閘匠每人別給工錢一百文,米三升”。工匠的日薪為100文錢加3升米,折合約130文。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杭州修筑城墻,“工匠三百五十文,立扁手三百文,雜役軍兵二百五十文,各米二勝半,……已上并自興工日支,畢工日住”。杭州修城建筑工人的日薪為350文(會子?)。

 

宋孝宗年間,淮南當局招募災平易近興修水利,以工代賑,“一夫日與米五升,錢百五十”。日薪150文錢、5升年夜米,合計應該超過200文錢。

 

嘉定年間,永康軍修橋,“發郡少府錢,召堰匠九十人,始仲春之吉,番休庚功,日四十五人,支庸百七十錢”。日薪170文錢。

 

寶祐六年(1258),四明(今寧波)當局為鎮壓海盜,征用“商販上戶之家出等年夜船二十二只”,并雇傭平易近兵,“每船以五十人為率”,“輪番下海巡逴,以鎮壓鼠狗之盜”,“每名本府月支錢五十貫,米一石二斗”。算下來,一個平易近兵逐日報酬為1666文錢加4升年夜米。這里顯然是用會子結算。寶祐六年,第17界會子1000文只可兌換現錢56文,第18界會子1000文可兌換現錢280文,不知四明當局付出的是舊會還是新會,我們按舊會的最低匯率折算,1666文舊會約值93文現錢;再按當時江南的米價,升米約需三四十文錢,4升年夜米約模值150文,合計日薪年夜約240文。

 

還是將我們采集到的官府雇傭平易近夫的酬勞樣本從低至高擺列出來(單位:文):70-、100、100、100+、125、130、170、200、200、200+、240、300、350。取此中位數,為170文;取其均勻數,約為176文。兩相印證,我們信任,宋代當局征用、雇用平易近夫時,付出的均勻日薪當在170文擺佈。這個酬勞略高于當時平易近間傭工的日支出。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名生涯在宋代下層社會的非農勞動力,假如打零工,受雇于平易近間或個sd包養人,逐日大要可以賺100文錢;假如應夫役之募,逐日大要可以獲得170文的酬勞;假如在官營手工業部門任務,日薪則為230文錢擺佈。這就是宋代下層布衣的年夜致支出程度。

 

 

 

宋人的生涯本錢

 

那么在宋代,一二百文錢的日支出,可以維持怎么樣的生涯程度呢?單包養俱樂部純看日支出,我們不克不及了解謎底,還需求參照宋人的生涯本錢。

 

對于下層布衣來說,最大批的生涯本錢,無疑來自解決溫飽的開支。起首是“飽”的本錢。一個人要吃幾多米飯才算飽?宋人說,“健啖者,一飯不過于二升”;“良田萬頃,日食二升”;“日食米一升,歲用絹一匹,是至台灣包養網儉也”。一人日食一升米,可免挨餓;日食二升米,完整管飽;窮人家節儉一些,日食一升半可以了。一個五口之家,以三年夜人兩包養站長小孩計,小兒食量減半,天天有口糧6升,一家子差未幾就能夠吃飽肚子了。

 

6升年夜米需求花費幾多錢呢?宋朝的糧價,各時段、各地區的差異很年夜,我們只能說個年夜致。根據程平易近生《宋代物價研討》與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可以了解,北宋後期的糧價甚是昂貴,每石多在500文以下,北宋末、南宋初米價攀升到每包養意思石3000文,隨著時局安寧下來,米價才恢復正常,每石約1000文,南宋末又漲至3000文擺佈。黃冕堂師長教師總結說,“整個兩宋時期的糧價石米僅在500~1000文之間”。我們現在按每石1000文的價格計算,6升米年夜約需求60文錢。

 

其次是“溫”包養網心得的本錢。一位宋朝官員說,“人之一身,逐日所食,不過米一升,終年所衣,不過一兩疋,若酒食雜費,歲計不過百千,此親身誠不成闕。”但這是士年夜夫的花銷,下層布衣當然可以更節省一些,“酒食雜費”可免就免,每年衣料一匹布足矣。宋代的布價,一匹300文、500文不等。一戶五口之家,一年用布3~4匹(小兒減半),需求付出1500文擺佈,分攤下來,逐日約需積蓄4文錢。

 

假如想過上稍有些尊嚴與體面的生涯,除了吃飽穿熱,逐日還要一點副食吧?南宋寶祐年間,建康府的“實濟局”(福利院),“收養無告之平易近,以一百名為額,包養犯法嗎每名月支米六斗,鹽菜錢一十五貫文,柴錢五貫文,按旬給散。”這15貫的鹽菜錢為會子,按當時第17界會子1000文兌換現錢56文的匯率,值840文,均勻逐日為28文。一家子儉省過日子,鹽菜錢總得包養網比較要三四十文錢吧。

 

出外打工,不克不及沒有棲身之所。在宋代城市,租屋子很是便利,除了可以租居民間物業,宋朝京師與各州縣當局還供給了大批的公租房、廉租房,並且房錢也不貴,好比澶州城內的出租屋,“每間賃錢有一百至二百文足,多是上等無力之家;其后街冷巷閑慢衡宇,多是下戶些小物業,每間只賃得三文或五文”,窮人家租住廉價的“閑慢衡宇”,一日只需3~5文錢;即使是在首善之地東京,“樓店務”治理的公共廉租房,日房錢也在15文以下,有時候當局還會蠲免幾天房租。

 

這般預算下來,一戶五口之家,一天最低的生涯本錢當在100文錢擺佈。程平易近生師長教師的研討也表白:“北宋至南宋後期,維持一個人性命的最低生涯價格,折分解銅錢年夜約是20文擺佈。”五口之家即需求100文錢。這個判斷也符合宋人本身的觀察:“農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博弈飲酒,以快一時,一有不繼,立見饑凍。”

 

也就是說,日支出只要100文錢的宋朝家庭,年夜致只能夠維持基礎溫飽;日支出230文錢的家庭,小日子就可以過得比較體面一些。當然,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的時期除外(如宋寧宗時,湖州甲局的工匠日薪為150—200文,但由于物價上漲,這個工資程度“只能養其一身,而不克不及養其一家”)。至于“有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錢三二十千,及開解庫、店業之人,家計有數十萬緡者,營運本錢動是萬數”,那些城市商人逐日收到的房租就有二三十貫,生涯顯然就很是寬裕了。

 

 

 

宋明布衣生涯程度的對比

 

下層布衣日支出100~230文、日基礎消費100文,放在歷史長河中,處于怎樣的歷史程度呢?假如以宋代銅錢對年夜米的購買力折算,100~230文錢相當于本日國民幣40~90元擺佈。又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均勻工資為62029元(折成日薪約170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均勻工資為39589元(折成日薪約包養app100元)。換言之,宋朝工人的支出程度雖然落后于明天的城鎮職工,但已相往不遠。

 

再來跟明代的勞動力價格做一番對比。之所以選擇明代,是因為國內主流歷史學者曾經提出“晚明資本主義萌芽”之說,而海內漢學家則信任宋代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現代的拂曉時辰”。所以,我們有需要來比較作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與作為“近代化開端”的宋朝這兩個時代的布衣生涯程度。互聯網上也有許多網友在爭議宋朝與明朝哪個更富庶,但說法都很不靠譜。我們的立論,必須樹立在嚴謹的數據比較之上。

 

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一書與胡鐵球《明代官俸構成變動與均徭法的啟動》一文,都采集了多份明代工價樣本,這里我們直接采用他們的研討結果。

 

《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收錄的明代日工價樣本有13份,《明代官俸構成變動與均徭法的啟動》收錄的樣本有37份(含河工、舵工、海員、運夫、刻工、爐匠、石工、轎夫甜心花園等群體的工價),我們將它們從低至高擺列出來(單位:文錢。以白銀結算的,按1兩銀兌700文錢折算成銅錢):7、7、7、9.1、10.5、14、14、14、14、14、14、14、17.5、17.5、17.5、17.5、19.6、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3.1、24.5、24.5、25、28、28、28、28、28、28、30、32.9、35、35、35、60、60、70。還是取中位數,為21文錢;取均勻數,約為23文。

 

也就是說,明代工匠的日支出,假如用白銀結算,以0.03兩最為常見;假如用銅錢結算,以20多文最為常見。這個計算結果,合適胡鐵球師長教師的判斷:“明代工價基礎上集中在日薪2~4分(銀)”。研討宋明經濟史的劉光臨師長教師依據其包養意思他資料,也預算出一個差未幾的數據:“10-11世紀江南水利工程非技術勞力的日工資標準年夜約是150文加上3宋升米,而16世紀江南同樣的報酬年夜約是0.03兩白銀,也就是2包養app0文銅錢高低”。

 

單從勞動力名義價格來看,我們發現,明朝工匠的工價比宋朝人至多縮水了500%。不過只比較工薪支出,缺乏以說明任何問題,我們包養感情還需求來考核明人的生涯本錢。

 

後面我們說過,一名成年人逐日的口糧大要需求1.5宋升。不過明朝人應用的量器比宋人的略年夜,日食一升即可,明人本身也說,“其實,每兵日食不過一升。”還是按一家五口、三年夜二小計算,小兒食量減半,一家人一日口糧年夜約要4升米。那么從明代市場上購買4升年夜米需求掏幾多文錢呢?明代物價遠低于宋代,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的統計,明朝中後期,一石米的價格維持在0.3~0.6兩銀高低,折算成銅錢,年夜致是210~420文;晚明時,米價才漲至一石1000文高低。我們現在按每石米350文錢計算,購買4升米即需求14文錢。

 

此外還有副食的本錢,一位晚明學者說,“舊例,日止食米一升五合,鹽菜二分。”這個“鹽菜二分”即是當時一名成年人逐日的副食開支。我們假定0.02兩銀的鹽菜足夠一家五口食用,即逐日副食收入為14文錢。加上口糧的收入,逐日的基礎生涯本錢約為28文,已經超過21文的均勻日支出。

 

換句話說,一名日支出只要20余文錢的明代布衣,即便不計進衣物與租房的開支,只計全家人的口糧與副食的基礎消費,就已進不夠出,很難支撐一個五口之家的開銷。我們這個結論,也合適明朝人本身的觀察。成化十六年(1480),年夜興縣有一位布衣上書陳說平易近間苦情:“一家有人五七口者,或賣菜、或挑腳為生,自朝日暮,覓錢不過三二十文,買柴糴米,一家生齒為能過活,以此賊盜日生,推其所由,緣于饑冷切軀所至。”萬歷四十七年(1619),徐光啟奏:“都下貧平易近傭工,一日得錢二十四五文,僅足給食,三冬之月,衣不蔽體”。

 

這般看來,以打工為生的宋代下層布衣,其生台灣包養涯條件與生涯程度相對而言要優于明朝的同業。進而言之,我們認為,相較之下,宋朝是一個“高支出+高消費”的社會,而明朝則是一個“低支出+低消費”的社會。

 

劉光臨師長教師曾比較過宋明清時期人均生涯程度及賦稅負擔的長期變動趨勢,他發現:“宋代是高物價、高工資、高生涯程度,同時人均賦稅負擔也是最高的。明代從1380年直到1500年則是經歷了低工資、低物價和實際工資降落的經濟闌珊,同時明初的人均賦稅負擔又和宋代十一世紀基礎持平,所以生涯狀況應該是困難的。可是以上的比較是從近一千年里僅選取了五六個年份,其代表性畢竟若何,尚屬可議”。現在我們對宋明工薪程度的觀察與比較,也許可以為劉師長教師的結論供給一點佐證。

 

但我們的觀察不應止步于此。面對兩組數據,一組數據是:家庭日支出100~230文、日基礎開支100文;一組數據是:家庭日支出21文、日基礎開支28文。我們會覺得驚詫,從宋代到明代,中間相隔不過100年擺佈的時間,但不論是物價,還是勞動力價格,都發生了驚人的縮水,並且,這般低程度的物價與勞動力價格,在明代差未幾持續了200年。這是怎么一回事?

 

生怕很難簡單地用改朝換代與戰亂破壞來解釋。明清易代之際,包養網VIP也是長年戰火燃燒,但勞動力均勻價格卻不曾出現長時段的年夜起年夜伏,晚清馮桂芬說:“年來(咸豐初年以來),百物騰貴,……即如工匠一節,國初(清初)每工只銀二三分,今(晚清)增三四倍。”包養網推薦可見清初的勞動力價格與明代相仿佛。

 

從宋代到明代,之所以發生了年夜規模、長時間的嚴重通縮,我們信任主要的緣由在于,朱元璋樹立的財稅軌制、經濟體系、明中後期的市場規模、貨幣流量、商業化與市場化水平,都跟宋朝的年夜相徑庭。

 

一些研討明代經濟史的學者已經指出:“明王朝建國前后,出生貧農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實施了許多發展農業經濟和限制商品經濟的辦法。他欲圖構建一個定額化、以實物經濟和勞役為主的經濟體制,學界有人干脆稱之為‘洪武型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對于市場經濟的擴展是晦氣的,具體的表現而言即是商品價格和勞務工資的極端昂貴,以及商品貿易的低度發展”。“明代經濟格式受朱元璋立國規模的影響至深,1500年以前的明代財政體系亦被稱之為洪武型體系,其特點是反市場的勞役和實物交換軌制。貨幣交換雖還存在,但始終備受打壓而完整不顯著”。

 

朱元璋似乎下定決心要將他治下的中國改革成為一個封閉而寧靜的巨型農村,農平易近呆在地盤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進,作息之道互知焉”;鄉間不得有游手閑人,“其有不事生業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平易近者,皆遷之遠方”;人們也不得私行離開戶籍地點地,“凡軍平易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者,即驗文引。凡軍平易近無文引,……必須擒拿送官”;鄉里最好不要有誘人作樂的飯店,“鄉社村保中無酒坊”,“夜無群飲,村無宵行,凡飲會口語細故,輒流戍”;首都南京雖然在朱元璋的唆使下興建了十五間酒樓,以點綴承平亂世,“但不設官醞以收榷課”,朝廷對于酒稅漠不關心、滿不在乎。

 

事實上,朱元璋似乎也不需求發達的工商業與貨幣化市場,有官員上書請求設立官營煉鐵工場,朱元璋稱“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平易近生業已定,若復設此,必重擾之,是又欲驅萬五千家于鐵冶之中也”,將上書人杖責,放逐海島;明當局也終年不鑄幣,整個明朝近300年的鑄幣總量,竟然不及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量;明代後期,全國有接近一半的地區成為“不可錢之地”,即不應用法定貨幣的區域,平易近間買賣只好采用實物貨幣,“云南專用海貝,四川貴州用茴噴鼻花銀及鹽布,江西湖廣用米谷銀布,山西陜西間用外相,自來錢法欠亨”;當局與財政都把持在最小規模,以實物稅與全平易近勞役方法維持當局的簡單運轉,連衙門辦公的“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補綴,也是同樣零碎雜碎的向村平易近征取”。

 

在這樣的“洪武型體系”之下,我們很難想象社會經濟能夠獲得正常發展。所謂的“晚明sd包養資本主義萌芽”,只要在衝破了“洪武型體系”的束縛之后才能夠出現。但終明一代,勞動力價格一向彷徨在“日薪三分銀”的程度線高低,即便在晚明,勞動力價格也未見明顯上升。從這個角度來看,晚明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也許被古人高估了包養站長

 

卻是晚清自洋務運動之后,從經濟生涯的表現來看,跟宋代高度類似:國家努力于發展工商業,當局機構中成立眾多經濟部門,大量官辦企業興起,港口對外開放,商品經濟疾速發展,大批生齒流進城市,當局通過征出工商稅、發行公債疾速擴張財政,積極發行貨幣并試圖把持鑄幣權,工商稅比重開始超過農業稅,物價與勞動力價格也庶幾追上宋代的程度(馮桂芬的包養網車馬費觀察可作為旁證:“國初每工只銀二三分,今增三四倍”),社會出現“高支出+高消費”的趨勢。

 

歷史學者將晚清時期出現的這種歷史性嬗變視為是近代化的表現,但我們假如拉寬歷史觀察的視界,便會發現,這樣的近代化轉型早在宋代就開始啟動了。只不過在宋后的元明清時期歷史又發生了逆轉。

 

責任編輯:近復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