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錢鐘書是第一個把“圍城”帶到中國的人嗎
錢鐘書于1944年動筆、1946年寫畢、1947年出書的《圍城》,有如許一段令人印象深入的話:慎明道:“關于Bertie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裡面的鳥想住出來,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
《圍城》1947年5月第一版封面
蘇蜜斯道:“法國也有這末一句話。不外,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e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出來,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蘇文紈關于“圍城”的這句話,這般活潑逼真,大要是今世中國人最熟習的婚姻格言。“圍城”一語當然不是錢鐘書發現的,他借留法文學博士蘇文紈之口道出,這是一句法國話。《圍城》出書不久,錢鐘書在其主編的英文刊物Philobiblon(即《書林季刊》)作了非常冗長的先容,公布了“圍城”一語的全貌和起源:A novel about Chinese intelligentsia in Wartime. The title is taken from the French proverb, ‘Le mariage est comme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ceux qui sont dehors veu瑜伽教室lent y entrer, et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一本關于戰時中國常識分子的小說。標題取自法國諺語“婚姻如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要進進,城里的人想要逃出。”)錢鐘書明白指出,“圍城”一語取自法文諺語,1980年為《圍城》重印本寫作“前記”時,他仍然保持這一說法。
錢鐘書真的是第一個把“圍城”諺語帶到中國的人嗎?
2019年冬天,筆者在居地小城北碚(重慶)翻檢有名平易近營企業家盧作孚的材料時,有意中看到他的一位助理的一封私家函件。這個助理名叫高孟先。據其堂侄高代華、高燕編纂的《高孟先簡年表》,1936年前后,高孟先幫助盧作孚扶植北碚,任《嘉陵江日報》和《北碚》月刊的編纂。1936年12月17日,高孟先與趙雪西密斯在北碚溫泉公園舉辦成婚儀式。筆者看到的這封信,就是高孟先的伴侶從遠方寄來的一封婚禮賀信。筆者于盧作孚留念館任務職員那里得知,高孟先宗子高北南在2016年前后將持久保留的高孟先的生平文獻募捐給北碚博物館,此中就包含這封信。現盧作孚留念館已展出這封信的原件復印版。函件不長,恐掉其真,以下全錄:
曾有人如許說過:“成婚如攻城,城外的人想出來,城內的人想出來。”你倆性格相合,志趣相投,我們信任教學必能進城往即不想出城來。永遠地攜著手兒,哼著調兒,立在平易近族束縛最〇〇(引案此處污損二字)盡力抗日,盡力發明,更盡力爭奪光亮!
廿五年冬,綏邊戰事緊迫之際,為孟先老友雪西密斯成婚留念
王育鋒丘直云額手贈言
王育鋒丘直云的賀信
讀罷這封賀信,我們發明:早在1936年(平易近國廿五年),就曾經有人在應用“圍城”諺語來寫成婚賀信了,比《圍城》的出書時光早了11年。
據《高孟先文選》可知,賀信的作者王育鋒和丘直云兩人是高孟先少年義勇隊的故人故交。少年義勇隊是平易近國時代重慶北碚一帶跟隨盧作孚有志于扶植故鄉的一群熱血青年。“九一八事情”后,這些青年們組織“北碚抗日救國義勇軍”,所有人全體到公民反動軍二十一軍劉湘處懇求開赴火線,被劉湘勸止。后來跟著局面日益嚴重,這些義勇隊員依據大家志愿疏散任務,一部門便選擇了從戎救國。從賀信來看,王育鋒和丘直云正選擇了這條路。
信中所說的戰事,即綏遠抗戰,是周全抗戰前對日作戰的一次嚴重戰爭,產生在1936年11月15日至12月19日。那時的公民當局綏遠省主席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為此次抗戰的總批示。顛末一月有余的浴血奮戰,中國部隊取得了此次戰爭的周私密空間全成功。
高孟先在北碚成婚之時,這場戰爭正如火如荼。已經同是有志青年,現在一在中國東北投身城市扶植,一在中國東南奮力抗擊侵犯,異曲同工。王丘二人以“圍城”之語來慶祝高孟先的婚禮,可謂應景:此“圍城”既是以後二人地點疆場之切身感觸感染,又不無風趣地承載了對舊時老友的婚姻祝願——盼望新婚佳耦幸福地走進“圍城”而永遠不想“出城”。在賀信的開頭,兩位身在抗日火線的故人故交,還向他收回了立在平易近族束縛的潮頭往“盡力抗日,盡力發明,更盡力爭奪光亮”的召喚。以抗日戰事之慘烈,王育鋒丘直云二人能于存亡之際以“圍城”之語相祝願,又以平易近族生死年夜義相吩咐,亦可使后人得見周全抗戰開端前中國甲士的悲觀精力。
王育鋒丘直云是從哪里得悉“圍城”一語的?現存的關于王育鋒丘直云二人的材料少少,筆者從中亦未發明 “圍城”一語從何得來。依據《高孟先文選》及筆者所檢視的少年義勇軍材料,王育鋒丘直云以及高孟先,均無出國經過的事況,也無外語練習。是以,王育鋒丘直云二人盡不是瀏覽了“圍城”法文原句才信筆寫出這封賀信。他們極有能夠是從某些人那里傳聞了或許從哪里讀到了“圍城”這一表述。但是無論哪種情形,都闡明在《圍城》頒發前十年,“圍城”這則諺語曾經存在并傳播于中國,并且為王育鋒丘直云這兩個通俗的抗日甲士感愛好,當他們的伴侶成婚,在為遠方的伴侶寫一封冗長的新婚賀信時,還記得這句話。
賀信中道及“圍城”一語,說“曾有人如許說過”,這個“人”是誰?這個“人”是若何清楚“圍城”諺語的?王育鋒丘直云又是若何讀到這個“人”說起“圍城”的?
能否存在如許一種能夠:在寫作和頒發《圍城》之前,錢鐘書自己曾經把“圍城”諺語帶到中國?
二、錢鐘書是若何接觸到“圍城”的
《圍城》的開篇描述方鴻漸蘇文紈一行搭乘搭座法國郵輪回國。這艘郵輪叫白拉日隆子爵號,法文名為Vicomte de Bragelonne,恰是年夜仲馬三部曲《三個火槍手》的最后一部《白拉日隆子爵》之名,白拉日隆子爵恰是小說主人公。不了解錢鐘書設定方鴻漸他們搭乘搭座這艘郵輪回國有何意圖。法國人出于對年夜仲馬的熟習和酷愛,經常用年夜仲馬作品及人物定名本國物什,是以說是可巧也無可厚非。
錢鐘書對年夜仲馬也應當是熟習的。他自1935年到1938年在英法留學與游學,對法語和法語文學頗有一些研討——好比《圍城》中,除了漢語之外,最多的就是法語。錢鐘書各類學術作品中,援用的法語文獻也不乏其人。
有學者在錢鐘書的一切著作中檢索年夜仲馬,發明在2003年商務印書館出書的錢鐘書筆記手稿《容安館札記》中:第647則,散記關于詩文譬喻的思慮和摘錄,引了一句年夜仲馬的話;第758則,散記關于男女幽情的詩文部門,引了一句年夜仲馬與其戀人的對話;第768則,散記對幾部書的摘錄,此中摘引年夜仲馬《一千零一個鬼魂》的序文的一句話。看來,錢鐘書確切接觸過年夜仲馬的作品。
而年夜仲馬恰好曾在其作品《丹吉爾、阿爾及爾和突尼斯航游記》(1848)與《羅穆努斯王》(1854)中言及“圍城”諺語。
但是,我們應當留意到,錢鐘書在《容安館札記》中所引,皆非出自豪仲馬著作原文,全都轉引自法國作家Henri Clouard所著的年夜仲馬列傳《亞歷山年夜·年夜仲馬》。而這部列傳是1955年才由阿爾班·米歇爾出書社出書刊行。依據楊絳所作先容以及從《容安館札記》偶然記錄的錢鐘書標誌的唸書每日天期也可以看出,錢鐘書是在1950年月才讀到了Henri Clouard所著的年夜仲馬列傳。是以,有的學者僅以這些證據來判斷錢鐘書從年夜仲馬那里得悉“圍城”一語,是無法成立的。
實在,在《圍城》寫作之前,假設錢鐘書讀過任何一本引述過“圍城”諺語的書,都能夠會使他得悉這則諺語。假設錢鐘書已經聽聞了“圍城”諺語,也能夠影響他往寫作《圍城》。在錢鐘書《圍城》之條件及“圍城”諺語的著作,今朝我們可檢得:年夜仲馬的《丹吉爾、阿爾及爾和突尼斯航游記》(18瑜伽場地48)及《羅穆努斯王》(1854);Pierre-Marie Quitard編《法國諺語及其汗青、文學與品德研討》(1860)以及《關于女性、友誼、戀愛、婚姻的諺語集評》(1878);John Bartlett編《熟語》(1868);A. Certeux與E. Henry Carnoy合著的《阿爾及利亞傳統對阿拉伯平易近間文藝的進獻》(1884);Bernard Frédéric著《荷蘭人》(1878);Gustave Joseph Witkowski著《人類的一代》(1880);Arthur Imer-Cuno著《在羅曼蒂之家》(1888);Paul Margueritte et Victor Margueritte編《一些設法》(1905);Henry Bradford Smith編《思想何故出錯》(1923);Marie Bashkirtseff編《未刊的筆記》(1925)。以上這些著作重要出自法國和美國作者,但他們簡直全以法語來表述“圍城”,甚至全英文著作在說起“圍城”時也專門應用法語。這闡明,以法文表述的“圍城”諺語,在錢鐘書寫作《圍城》之前的歐美世界曾經較為普遍地傳播起來。
偶合的是,《容安館札記》中錢鐘書筆記了以上所列著作的一種,即John Bartlett 主編的Familiar Quotations:Being an Attempt to Trace to Their Sources Passages and Phrases in Common Use(《熟語》)。單從書名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內在的事務就是追索各類熟語起源。它是英語世界很是風行且很是威望的東西書,自1868年出書后屢屢重版,比來的一個版本是2019年5月美國HardPress版本。依據《容安館札記》所載,錢鐘書看到的是1937年第11版。
在《容安館札記》中,錢鐘書于第47則頁眉補充了幾段筆記,在談到“術語翻譯”的時辰說起《熟語》一書所輯的Charles Dibdin的Mounseer Nongtongpaw(《毛瑟·農通帕》)和J.G. Saxe的The Romance of Nick Van Stann(《尼克·范·斯坦恩的羅曼史》)兩首詩可相參考;第588則引《熟語》闡明斯科特等詩人對莎士比亞和蒲伯的模擬和改革。他非常確實地標出了所引《熟語》一書的版本及頁碼。可見,錢鐘書不只讀到了《熟語》,並且讀得細心。
在這本書中,呈現了“圍城”諺語,而錢鐘書讀過這本書。——當然不克不及據此判斷錢鐘書就是從此接觸“圍城”。那么,我們就了解一下狀況錢鐘書所讀的《熟語》的這一頁是怎么說的,筆者譯引如下:
“婚姻”就像炎天花圃里的鳥籠一樣,牽腸掛肚的鳥兒想要出來,進籠之后,它們身處盡看之中并被日益耗費,煩惱本身永遠逃不出這個鳥籠。(原文為英語)
婚姻像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裡面的人想進進,城里面的人想逃出來。(原文為法語)
“婚姻”就像鳥籠一樣:不曾盡看的鳥兒想出來,那些盡看的籠中鳥想出來。(原文為英語)
是不是從一開端婚姻就是一個開放的題目,這種情況就像機構之中的那些人想逃出來,而裡面的那些人想要出來。(原文為英語)
作者John Bartlett所示的“圍城”諺語,與錢鐘書在《學林季刊》所列一字不差。更要害的是,John Bartlett還網羅了數則寄意如“圍城”諺語一樣的話語,此中有一則中國讀者很熟習,就是“婚姻如鳥籠”——也就是說,在John Bartlett的枚舉中,“圍城”之諺和“鳥籠”之喻隨同呈現。
在《圍城》開篇講述中,“圍城”之諺和“鳥籠”之喻也是結伴呈現。小說中褚慎明誣捏其與羅素的來往時說,羅素告知了他婚姻如“鳥籠”這句話,並且是一句英國古話。在前所引四句話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都是“鳥籠”之喻,此中第一句話,恰是生涯于16—17世紀的有名英國作家John Webster的有名劇作The White Devil(《白魔》)第一幕第二景人物Flam的臺詞。對褚慎明和羅素而言,John Webster當然可謂前人了。第三句話,則來自16世紀蒙田的《漫筆》第三卷第一章,這是一位法國前人。
也就是說,錢鍾書和《熟語》一書,一共有三處聯繫關係:第一,《熟語》中收錄了“圍城”諺語的法語原文,全部句子剛巧與錢鐘書在《書林季刊》中自述的句子一字不差;第二,《圍城》中,“圍城”之諺是和“鳥籠”之喻隨同呈現,剛巧《熟語》中也是兩者隨同呈現;第三,錢鐘書在寫作《圍城》之前剛巧瀏覽并給《熟語》一書作了筆記。這應當不是偶合。
還有一處值得留意的是,John Bartlett在枚舉“圍城”諺語時,也列出了出處:即本文前述法國說話學者Pierre-Marie Quitard的《法文諺語研討》。錢鐘書之所以以為“圍城”是法文諺語,也極有能夠是受其影響。
三、“圍城”真的是法文諺語嗎
“圍城”真的是法文諺語嗎?學者錢定平曾當面問及《圍城》法文譯本的出書者Christian Bourgois,得知法國并無這則諺語。筆者也留意到,在小說中蘇文紈留學的法國里昂的市立藏書樓網站上,有法國讀者問詢“法國事否有這則諺語”,獲得的謎底能否定的。里昂藏書樓反而征引“中國文學批駁家”(chinoises critique littéraire)的不雅點往返答。在各類編錄法國諺語和成語的東西書中,我們也找不到“圍城”(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的蹤影。
學者范旭侖經由過程internet檢索,發明在法國最早應用“圍城”諺語的恰是法國作家年夜仲馬。在1848年頒發的游記《丹吉爾、阿爾及爾和突尼斯航游記》上,“Dumas翻譯了一個阿拉伯商人佩帶的護身符”,“一則恰是‘Le mariage est comme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a’”,也即錢鐘書在《書林季刊》所列“圍城”法文原文。這里范旭侖轉述不敷正確,原著中這則諺語寫在年夜仲馬碰到的一個門衛(janissaire)的手臂上,這個門衛由於這則諺語的維護而臨時免于成婚之苦。不外這個門衛也是阿拉伯人。年夜仲馬似乎對這則諺語很感愛好,幾年后他創作笑劇《羅穆努斯王》,主人公Wolf和Célestus在第一幕收場會商婚姻題目時,就搬出這句話來奉勸對方:
親愛的Célestus,您了解嗎?有一句阿拉伯諺語說:“婚姻就像被圍困的城堡:裡面的人想進進;可是里面那些人想要分開。”
是以,范師長教師以為年夜仲馬最先為法國輸出阿拉伯“圍城”之喻。但筆者留意到,在年夜仲馬之后,共稀有位法國以及其他國度的作家學者應用“圍城”寄意,但并未有人講明他們是從年夜仲馬的作品中知悉這個諺語。最顯明的,是法國說話學者Pierre-Marie Quitard,他在年夜仲馬之后出書了法文諺語研討著作《法國諺語及其汗青、文學與品德研討》,收錄了“圍城”這個諺語,他是如許說的:
我們在Dufresny的一部笑劇中讀到:婚姻這個“國家”很特殊,由於本國人想住在這里,居平易近卻想從那里放逐。這句尖利的句子是依據以下阿拉伯諺語構成的:婚姻就像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出來,里面的想出往。
Quitard所提到的Dufresny是法國17—18世紀之交的戲劇家,比年夜仲馬還要早。依照Quitard的說法,Dufresny早曾經接觸到了阿拉伯諺語“圍城”。至于Dufresny是若何接觸“圍城”諺語——是像年夜仲馬那樣到阿拉伯世界游歷,仍是聽聞或見到曾經泊來法國外鄉的阿拉伯諺語——均已不成考證。這意味著,“圍城”作為阿拉伯諺語早在年夜仲馬之前曾經被傳到了法國外鄉。但是,“圍城”諺語又是怎么從阿拉伯世界傳到法國外鄉的呢?
法國說話學者A. Certeux與E. Henry Carnoy合著的《阿爾及利亞傳統對阿拉伯平易近間文藝的進獻》于1884年出書。這部著尷尬刁難阿拉伯地域傳統平易近間文藝(包含俗諺)停止了詳盡的常識考古,至今仍被以為是很有水準的學術著作,不竭重版。在其第6章Croyances et Superstitions(“崇奉和科學”)的第三節Les Amulettes(“護身符”),作者考據了“圍城”諺語的起源。
本來,在相當一段時代的阿拉伯地域,人們經常將《古蘭經》片斷或許一些被以為是聰明的話語寫在紙上或許羊皮上,躲在首飾中或許特別的章牌中,借以警醒本身,一朝一夕,這類話語就釀成了護身符。書中寫道:
一個遲疑未定的人請教Si Ali bou Rhama,想了解他能否應當成婚,后者對給他說出了一句格言,翻譯如下:婚姻就像被圍困的城堡,裡面的人要出來,里面的人要出往。
顯然,這一段溯源式的表述不只指明“圍城”確切是一則阿拉伯諺語,並且是由Si Ali bou Rhama這小我信口道出。關于這個Si Ali bou Rhama的成分,應當是伊斯蘭平易近間大批存在的智者一類人物。“圍城”應是阿拉伯平易近間俗諺。
趁便說一句,A. Certeux與E. Henry Carnoy在說明“圍城”諺語的時辰,提到了“年夜約四十年前,一位巨大而結果光輝的法國作家”曾對這類阿拉伯“護身符”上的諺語很感愛好。兩位作者并未明說,但這位法國作家應當就是年夜仲馬——年夜仲馬在1840年月游歷了突尼斯等伊斯蘭地域,游記《丹吉爾、阿爾及爾和突尼斯航游記》上表露了他所清楚到的“圍城”諺語。
從這些證據看,“圍城”一語簡直是阿拉伯諺語,並且是一個伊斯蘭諺語。
結語
綜上,究竟是家教誰把“圍城”諺語帶到中國?不了解,但盡不是錢鐘書和《圍城》。1936年的冬天,在中國綏遠邊疆,兩個通俗的抗日甲士曾經在用“圍城”諺語向他們的伴侶表達婚禮祝願了。此時的錢鐘書還在英國,他還沒有離開法國,也還沒有讀到John Bartlett主編的《熟語》——錢鐘書所讀版本在第二年才出書;《圍城》的寫作和頒發,是年夜約十年之后的工作。從17世紀直到錢鐘書寫作《圍城》的20世紀,這句諺語早已在東方世界和阿拉伯地域廣為傳播,它被某小我或許某本著作帶到中國的機遇,其實太多了。
不外,即使不是錢鐘書及其《圍城》把“圍城”諺語帶到中國,也無礙于《圍城》的巨大。這當然不是由於《圍城》史無前例地擴展了“圍城”諺語在中國的接收范圍,而是說《圍城》以一部杰出的漢語小說的虛擬,使“圍城”這個意象的寄意變得加倍豐盛遼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