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毫無爭議地收錄于迄今為止出書的分歧版本《魯迅選集》之中。之所以誇大“毫無爭議”,是由於各版本《魯迅選集》均難言其“全”。由于文獻彙集、編纂理念和認識形狀等原因,以及對文本著作權回屬的分歧判定,諸多體裁(如輯校古籍、翻譯、手札和日誌)和文本在選集中有分歧的際遇。個體文本即便收錄在內,也遭到刪改。而《中國小說史略》作為魯迅生前獨一正式出書的文學史著作,在各版本《魯迅選集》中從未出席,在選集的編纂經過歷程中較少受認識形狀原因的攪擾。但各版本《魯迅選集》對該書的文本停止了相異的處置,表現在校勘、標點和注釋之上。對《魯迅選集》收錄的《中國小說史略》的編校注釋,既彰顯出今世中國出書史的若干題目,又折射出魯迅作品出書的汗青變遷。本文縱向考核迄今各版本《魯迅選集》——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2005年版,以及作為過渡形狀的“征求看法本”——對《中國小說史略》文本的分歧處置,借此展示60余年間《魯迅選集》語境中《中國小說史略》文本形狀的變更,及其背后的編纂理念的調劑。
1938年版
最早出書的《魯迅選集》(20卷),1938年由“魯迅師長教師留念委員會”編印,復社刊行,《中國小說史略》與《嵇康集》一并收錄于第九卷。該版《魯迅選集》收錄魯迅的文學創作、學術著作、輯校古籍和翻譯,總計約600萬字,不包含日誌和《兩地書》以外的手札(也不包含未出書的《兩地書》原信)。這一思緒源于作者暮年在上海為編輯《三十年集》而手定的著作目次二紙。在二紙目次中,《中國小說史略》均赫然在列,分辨與《古小說鉤沉》(上)和《小說舊聞鈔》同卷。魯迅的上述思緒,意在凸顯小說史研討著作和史料專書的相干性和全體性,是公道的design。1938年版《魯迅選集》則將《嵇康集》與《中國小說史略》并卷,第八卷收錄《古小說鉤沉》與《會稽郡故書雜集》,《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和《華文學史綱領》則一并收錄于第十卷。可見選私密空間集編者一方面臨學術著作和輯校古籍并未決心區分,而是作為一個全體,集中置于三卷之中,與前七卷和后十卷分辨承載魯迅在文學創作、學術研討和翻譯範疇的成績與進獻;另一方面則年夜體依照學術著作和輯校古籍開端編輯的時光次序擺列(《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和《嵇康集》在魯迅生前未正式出書,《華文學史綱領》則僅及東漢,未能完成,是以選集編者依照開端編輯而非定稿或正式出書的時光先后決議學術著作和輯校古籍編進《魯迅選集》的順序),并未專門浮現魯迅在小說史研討方面的成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經作者之手,先后呈現多個章節編製和文字互異的版本。魯迅生前的最后一次修訂,見于1935年6月北舊書局第十版(簡稱“再次修訂本”)。1938年版《魯迅選集》即以“再次修訂本”為藍本,略加編校而收錄。
在文本方面,顛末編校,1938年版《魯迅選集》對“再次修訂本”中的過錯稍加修改。如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闡述》援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原文,“再次修訂本”作:“《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者殷時,皆依托也。)”193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再次修訂本”中引文和史實的過錯、文字和標點的誤植,另有多處,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一仍其舊,直到1958年版《魯迅選集》的發行,才獲得較為周全的修改。在格局和標點方面,則按照“魯迅選集排式”加以調劑。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版《魯迅選集》有幾處增添了“再次修訂本”中較少應用的頓號。如第二十六篇《清之狹邪小說》援用《青樓夢》原文,“再次修訂本”作“寄與拜林夢仙仲莫”,193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寄與拜林、夢仙、仲莫”。魯迅在學術著作中較少應用頓號,并列呈現的人名、書名和地名,或應用逗號,或不加標點。1938年版《魯迅選集》彌補頓號,能否公道,值得商議。
1938年版《魯迅選集》在抗戰周全迸發的佈景下,魯迅的親朋同人收復時局動蕩、人力和資金缺乏等諸多艱苦,于上海“孤島”暗澹運營,在很短的時光內貢獻出一部內在的事務豐盛、印刷優美的《魯迅選集》,實屬不足為奇。《中國小說史略》也得以第一次收錄于《魯迅選集》。
1958年版
1958年版《魯迅選集》(10卷)是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后初次出書的《魯迅選集》。馮雪峰掌管其事,介入者有王士菁、楊霽云、林辰、孫用等。1951年春,馮雪峰被錄用為國民文學出書社社長兼總編纂,次年將設于上海的“魯迅著作編刊社”遷至北京,調劑為“魯迅著作編纂室”,成為國民文學出書社的部屬機構。這部《魯迅選集》于1956年出書第一、二卷,至1958年所有的出齊,是以通稱1958年版。
1958年版《魯迅選集》有兩個凸起特色:一是只收錄魯迅的原創作品和部門手札,仍不包含日誌,輯校古籍和翻譯則另行出書;二是為增進魯迅作品的普及,增添了5800余條、約54萬字的注釋。《中國小說史略》收錄于1958年版《魯迅選集》第八卷,與《華文學史綱領》并卷。魯迅1924年暑期在東南年夜學的系列演講《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則作為《中國小說史略》的附錄,初次收錄于《魯迅選集》。1958年版《魯迅選集》后三卷的出書較為匆促,注釋多少數字較之前七卷也顯明削減。特殊是第八卷未加注釋,這當然源于學術著尷尬刁難注釋者常識儲蓄和專門研究素養的請求更高,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馮雪峰被打垮,是以廢棄了選集出書的掌管任務。這使《魯迅選集》后三卷的編校注釋,缺少有用的領導和兼顧。《中國小說史略》(連同《華文學史綱領》)未加注釋,不克不及不說是1958年版《魯迅選集》的一個遺憾。
除未加注釋外,1958年版《魯迅選集》第八卷《中國小說史略》的另一缺點在于版本的闡明。選集編者以為《中國小說史略》“在1930年又曾作過一次修訂,此后各版都和1930年修訂后的版原形同”,疏忽了魯迅生前最后修訂的1935年版。但第八卷《中國小說史略》註釋,現實上與1935年6月北舊書局第十版“再次修訂本”雷同。可見《第八卷闡明》不只對版本的先容有誤,註釋的文本也并非按照1930年版。不外,1958年版《魯迅選集》改正了1938年版疏忽的引文和史實方面的多處過錯,使選集的文實質量獲得進一個步驟的晉陞。如第四篇《今所見漢人小說》援用《漢武帝故事》,“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與帝二枚”,1958年版《魯迅選集》修改為“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與帝五枚”。如第八篇《唐之傳奇文(上)》,“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沈下賢集》卷二卷三”,1958年版《魯迅選集》修改為“《沈下賢集》卷二卷四”。如第二十七篇《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先容《三俠五義》續書,“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張廣瑞《永慶升平》云”,1958年版《魯迅選集》修改為“郭廣瑞《永慶升平》云”,改正了作者姓氏之誤。1958年版《魯迅選集》的修正也存在個體可商議之處。如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援用《四游記》中《西游記傳》原文,“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又變一群飛鳥”,195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又變一鴇鳥”。“再次修訂本”中的這一處引文,是文字誤植,仍是魯迅參考了《四游記》的其他版本,尚待進一個步驟查證。又如第二十四篇《清之情面小說》在《賈氏譜》前有闡明,“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左即賈氏譜大體”,195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右即賈氏譜大體”。“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為豎排本,《賈氏譜》排在闡明之后,故稱“左即”如此。195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橫排本,《賈氏譜》排在闡明之下。是以“左”“右”已掉往唆使感化,改為“右即”,不知何據。既然“左”“右”已掉往唆使感化,仍是按照“再次修訂本”為是,無須修改。
“征求看法本”
《中國小說史略》在1958年版《魯迅選集》中未能添加注釋,這一遺憾在1979年2月印行的《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中得以補充。1971年,原國民文學出書社的幾位編纂提出再版魯迅著作的設法,在此后的數年間歷經曲折,終于促進新版《魯迅選集》編纂任務的啟動,并從1975年末開端,陸續以單行本的情勢從頭編注出書魯迅作品的“征求看法本”,對1958年版《魯迅選集》的注釋予以修訂和彌補。
“征求看法本”的編注任務始于“文革”后期,調動全國20余所高校的研討氣力,以每種作品集為單元,修訂文本,彌補注釋。據統計,先后有近200人餐與加入了注釋任務。介入者之多,任務量之年夜,在《魯迅選集》出書史上可謂絕後盡后。為表現“三聯合”,各高校紛紜結合工場、軍隊、公社以及商舖等構成注釋組。《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的注釋者簽名方法如下:
上海市第五印染廠工人實際組
復旦年夜學中文系
現實任務重要由復旦年夜學趙景深、陸樹崙、丁錫根等完成。林辰在瀏覽“征求看法本”初稿后,也提出了一些提出和看法。在定稿階段,又從上海借調郭豫適。郭豫適不只介入了《中國小說史略》的定稿任務,還成為1981年版《魯迅選集》的責編之一。《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的編校注釋任務,從“文革”后期開端,至1979年2月印行,是“征求看法本”中最晚問世的一部。此時“文革”已停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成功召開,思惟取得清楚放,並且編校注釋學術著作也較少受認識形狀原因的影響。是以,《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更具迷信性與客不雅性。
“征求看法本”的一年夜特點是為魯迅的每一篇作品都撰寫了題解。《中國小說史略》作為一部完全的學術著作,題解只要一篇,先容該書的寫作佈景和版本流變,指出:“一九三五年六月十版時,又于個體作家作品作了改訂。以后的簿本均照此本付梓。”改正了1958年版《魯迅選集》第八卷闡明中的過錯。此外,題解對《中國小說史略》有如下評價:
《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首創性的小說史專著。這部富有戰斗性和迷信性的著作,對的地闡述了我國現代小說的汗青成長情形,對現代各個階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了言簡意賅精當出色的評述。同時對統治階層及其文人鄙薄小說等過錯偏見也停止了無力的批評。魯迅這部專著,“從倒行的混亂的作品里尋出一條停止的線索來”,(《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給中國小說的汗青成長作出了精辟的總結。
魯迅的思惟是成長的。《中國小說史略》寫于二十年月初,以后,魯迅在很多雜文、手札中,應用馬克思主義不雅點,持續對我國小說的汗青成長,主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小說研討的各類偏向,停止了深入的剖析和評論。我們看《中國小說史略》,應聯合這些雜文、手札來看。
盡管共享會議室題解中應用了“戰斗性”“統治階層及其文人”“批評”等詞語,具有必定的時期顏色,并誇大魯迅后期對馬克思主義的接收,但全體而言,題解的寫作立場較為客不雅、抑制,防止過于顯明的偏向性和對政治對的性的單方面尋求。聯合魯迅雜文和手札瀏覽《中國小說史略》,也是有價值的看法。作為附錄的《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題解也重要先容演講的佈景及講稿的頒發情形,只停止現實描寫,而不作價值判定。
在文本方面,“征求看法本”與1958年版《魯迅選集》雷同,未作進一個步驟的修正。編注者將重要精神用于注釋。前文已述,1958年版《魯迅選集》第八卷未加交流注釋。“征求看法本”對《中國小說史略》的注釋,可謂從無到有,且多少數字浩繁。依據1958年版《魯迅選集》確立的“對魯迅作品的寫作佈景、觸及的古古人物、汗青事務以及社團、冊本、報刊甚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語、引文出處等等,盡能夠逐一加以注釋疏證”的注釋準繩,《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編注者共撰寫注釋2243條(包含《題記》《序文》、二十八篇註釋和《后記》,不計進《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注釋)。編注者意在經由過程注釋輔助通俗讀者戰勝瀏覽魯迅著作特殊是學術著作的艱苦,甚至不避零碎,對一些非關汗青文明知識的用詞也加以注釋。如《題記》中的“義當更張”、《序文》中的“不憭”(“憭”字還增添了漢語拼音)、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闡述》中的“彌復紛紛”“具論”等。這類純真說明詞義的注釋,為數不少,對《中國小說史略》的普及可以或許起到必定的感化,但有時也不免難免過于瑣碎,作為僅供《魯迅選集》編注者參考的“征求看法本”尚可,對正式出書的面向寬大讀者的《魯迅選集》而言,則有精簡的需要。
《中國小說史略》觸及的汗青人物較多,“征求看法本”的注釋盡量做到客不雅公平,較少“文革”時代的認識形狀顏色。如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闡述》注釋“〔1〕莊周”,除以為《莊子》的“內在的事務以論述莊周的唯物主義和絕對主義為主”外,盡少批評性用語,立場較為客不雅公平,并對《莊子》的文學成績加以確定:“文章多采取寓言故事情勢,想象豐盛,造句修辭,奇偉多采,對后世有必定影響。”與《罷了集》“征求看法本”中異樣觸及汗青人物的《魏晉風采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篇的注釋恰堪對比。除注釋詳盡外,《中國小說史略》“征求看法本”還表現出“以魯注魯”的思緒,即借助魯迅其他作品中的小說史結論,增進對《中國小說史略》的懂得與闡釋,從而有用地照應了題解中聯合魯迅雜文和手札瀏覽《中國小說史略》的主意。
總之,“征求看法本”作為由1958年版至1981年版《魯迅選集》之間的過渡性文本,第一次為《中國小說史略》撰寫了注釋,為收錄于1981年版《魯迅選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注釋的天生奠基了堅實的基本。
1981年版
“征求看法本”的印行,瑜伽教室居于1958年版和1981年版《魯迅選集》之間,是對后者的預備。在此基本上,國民文學出書社組織氣力,對魯迅作品及其注釋停止了新的修訂,于留念魯迅生日百年的1981年出書了1教學場地6卷本《魯迅選集》。該版選集收錄魯迅的原創作品和那時彙集到的所有的手札,日誌則第一次進進選集。固然仍不囊括輯校古籍和翻譯,但魯迅為其撰寫的序跋則支出選集,分辨以《古籍序跋集》和《譯文序跋集》為名,編進第十卷。《集外集》《集外集拾遺》以外的佚文,則編為《集外集拾遺補編》,作為第八卷。收錄作品較為完整是1981年版《魯迅選集》的一年夜特點,不只補收佚文,並且堅持魯迅作品的原貌,不再妄加刪改。注釋則在充足接收此前出書的兩種注釋本長處的基本長進一個步驟擴大,總數達23000余條,240萬字擺佈,較1958年版增添三倍以上。但絕對于“征求看法本”而言,注釋多少數字實有所削減。《中國小說史略》編進1981年版《魯迅選集》第九卷,仍與《華文學史綱領》并卷,注釋多少數字為556條,較之“征求看法本”年夜幅削減。凸起的變更是,不再經由過程注釋說明詞義,對于一些可注可不注的汗青常識,也不再加注。如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闡述》,“征求看法本”有注釋134條,1981年版《魯迅選集》則刪減至50條。有關人物、冊本和掌故的注釋年夜多保存,所刪除者,是對“迂誕”“綴而不忘”“徇木鐸”“巡省”“年夜凡”“誣謾掉真”“妖妄螢聽”“恍忽無征”“曩例”“分際”等文句和“武帝”“梁”“貞不雅”“孟春”“乾隆”等汗青文明知識的說明。注釋多少數字雖少,卻能防止煩冗,更為精練實在。
1981年版《魯迅選集》的注釋準繩如下:
(1)以1958年版《選集》的注釋為基本,接收“征求看法本”的新結果;(2)明白以中等文明水平的讀者為對象;(3)不作“題解”(“征求看法本”對每篇作品都作了包含作品的時期佈景、主題思惟等的題解);(4)誇大迷信性、正確性和穩固性,對某些汗青題目必需做到公平、客不雅,力圖還汗青的原來臉孔。
對注釋迷信性與客不雅性的追蹤關心,在中外學者間構成了共鳴。為1981年版《魯迅選集》定稿任務把關的林辰指出:“這些注釋,保持汗青唯心主義準繩,力圖長篇大論,為魯迅著作中觸及的古今中外的人物、史實、軌制、名物、引文、語匯以及那時各類有關的政治社會文明景象,供給了大批的第一手的材料,對一些主要題目作了腳踏實地的剖析和闡明。”japan(日本)學者丸山昇也誇大:“我認為注釋依然要和別處一樣,只限于客不雅的工具,最好不要加進客觀的顏色。”固然各卷把握的標準不盡分歧,但《中國小說史略》的注釋做到了這一點。
據統計,1981年版《魯迅選集》前六卷矯正原文的訛奪總計一千余處。《中國小說史略》的文本也獲得了更為細致的校勘,此前各版本選集編校時未能發明的幾處過錯,均得以改正。如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闡述》援用《漢書·藝文志》原文,“再次修訂本”作“其言者殷時”,1938年版和1958年版《魯迅選集》均改為“其言殷時者”。“征求看法本”與此雷同,但在注釋中闡明中華書局出書的《漢書》校點本作“其言非殷時”。1981年版《魯迅選集》據此修改為“其言非殷時”。又如第二篇《神話與傳說》援用《山海經》原文,“再次修訂本”和1938年版《魯迅選集》均作“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1958年版《魯迅選集》改為“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1981年版《魯迅選集》則修改為“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又如第三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先容《漢書·藝文志》記錄《鬻子》的篇數,各版本均作“《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一篇”,1981年版《魯迅選集》修改為“《漢志》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
由此可見,1981年版《魯迅選集》的編校東西的品質和注釋程度均屬上乘。
2005年版
時隔20年,《魯迅選集》的編纂出書任務于2001年再次啟動,顛末學者和編纂近四年的辛苦耕作,新版《魯迅選集》(18卷)于2005年正式出書。該版選集收錄魯迅的原創作品和手札、日誌,刪除了《惜花四律》等著作權存在爭議的文本,彌補了1981年版印行后新發明的魯迅佚文和手札,分辨編進《集外集拾遺補編》和《手札》卷,此外還收錄了《兩地書》原信和《魯迅增田涉師弟答問集》。2005年版《魯迅選集》的注釋,仍遵守1981年版的方針:“即以具有中等文明水平的讀者為重要對象,這些讀者可以或許瀏覽魯迅著作,在文字讀解上沒有妨礙,但對作品觸及的汗青文明佈景不甚清楚,需求注釋來輔助懂得作品的內在的事務;注釋的義務是供給相干的佈景材料和相干的常識,輔助讀者自立地輿解魯迅的作品。”2005年版《魯迅選集》新增注釋1500余條。此中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共有注釋559條,較之1981年版略有增添,并對1981年版的部門注釋加以修訂。如《序文》“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有之,則先見于本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史中,而后中國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書之什一,故于小說仍不詳”一句,“征求看法本”為“本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史”和“中國人所作者”各加一條注釋,后者的注釋表述為:“一九一八年出書的謝無量《中國年夜文學史》中,用四個章節先容說書淵源、元之小說、明之小說及清之小說,但闡述簡單,資料薄弱,沒有史的不雅念。”內在的事務較為簡單。1981年版《魯迅選集》將兩條注釋合并,“中國人所作者”的注釋改為:“有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一九○四年出書),謝無量《中國年夜文學史》(一九一八年出書)等。林著排擠小說,謝著全書六十三章,僅有四個章節論及小說。”彌補了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淡化了對謝無量《中國年夜文學史》的價值判定,更為公允平易。在2005年版《魯迅選集》中仍作為一條注釋,相干內在的事務進一個步驟調劑為:“二十世紀初有林傳甲《中國文學史》(1904年編印)、竇警凡《歷朝文學史》(1906年出書)、黃人《中國文學史》(1907年陸續出書)等,都不談或很少論及小說。1918年出書的謝無量《中國年夜文學史》,全書六十三章,只要六個章節論及小說。”內在的事務獲得了進一個步驟的豐盛。可見,從“征求看法本”到2005年版《魯迅選集》,注釋的信息量不竭擴展,正確性也有所晉陞。
在文本方面,1981年版《魯迅選集》未能發明一些過錯,在2005年版中獲得了勘誤。如第七篇《〈世說新語〉與其前后》中援用《世說新語》原文,1981年版作:“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上風’。”2005年版修改為:“世目李元禮‘謖謖如松下勁風’。”又如第十五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下)》先容七十回本《水滸傳》,1981年版作“即以盧俊義夢全伙被縛于張叔夜終”,2005年版修改為“即以盧俊義夢全伙被縛于嵇叔夜終”。
總之,2005年版《魯迅選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的編校注釋較之以往各版本選集又有新的改良。
結 語
綜上可知,歷經1938年版、1958年版、1979年“征求看法本”、1981年版和2005年版,《魯迅選集》中的《中國小說史略》的編校東西的品質和注釋程度不竭晉陞,此中凝聚著幾代人的血汗。不外,《中國小說史略》的編校注釋仍未臻完美。即以2005年版為例,在文本、標點和注釋等方面仍存在題目。在文本方面,第二十七篇《清之俠義小說及公案》引《小五義》序原文,作“本三千多篇,分上中下三部”。查對該序原文就會發明,魯迅斷句有誤,將原文中“計七八十本,三千多篇,分上中下三部”中的“本”與“計七八十”朋分,與“三千多篇”合為一句。各單行本《中國小說史略》和各版本《魯迅選集》均延續這一過錯,當予以修改。在標點方面,對冊本文獻及其析出文獻的擺列,未采用《漢書·藝文志》這一通行格局,而作《漢書》《藝文志》。如許一來,并列呈現的冊本文獻,在書名號之間不得不應用標點符號加以分隔,以防止和《漢書》《藝文志》之類混雜,如“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這與《魯迅選集》其余各卷的標點應用紛歧致。並且2005年版《魯迅選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在并列的書名號之間,有時應用頓號,有時甚至不應用標點,尺度也不同一。在注釋方面,曾有研討者提出對“鄭仲夔”“謝肇浙”“林瀚”等注釋條目標修正看法。
此外,各版本《魯迅選集》對《中國小說史略》中引文的修正,盡年夜大都是對該書編印經過歷程中的文字誤植的改正,但也有幾處是魯迅在援用時應用了分歧版本所致。在保留文獻原貌的意義上,對《中國小說史略》中引文的修正,當非常穩重。對該書呈現的史料和知識方面的過錯,加以修正是需要的,但如能經由過程注釋闡明修正的詳細情形和根據,似乎更好。
2005年版《魯迅選集》的出書,距今已18年。18年間,相干研討結果不竭呈現,指出《魯迅選集》編校注釋能夠存在的題目。本文對此稍加梳理,意在增進《魯迅選集》編校東西的品質和注釋程度的進一個步驟晉陞。等待借助《魯迅選集》的持續修訂,貢獻給寬大讀者兼具威望性、迷信性和普及性的《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魯迅作品的善本。這般,則功莫年夜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