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偽去九宮格共享空間命題_中國網

近期,一些美方人士持續宣揚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訪華行程中,大談所謂“產能過剩”,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鋰電池等領域的巨大產能,對美國企業利益構成挑戰。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也拋出“中國產能過剩最終將沖擊世界市場”的論調。這些論調,既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和理性邏輯,也不利于促進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其實質不過是美方一些政客精心炮制、充斥著濃厚霸凌色彩的話題陷阱,企圖以此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圖謀注定不會得逞。

美方一些人急于給中國新能源產業貼上“產能過剩”瑜伽場地的標簽,毫無事實根據,完全是個偽命題。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一方面,國內新能源市場購銷兩旺,產能和市場需求還有很大潛力。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產品具有顯著競爭優勢,海外也有巨大需求。2023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市場火爆,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顯示出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創新優勢和過硬實力。長遠來看,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這些數據都表明,全球新能源需求潛力巨大,中國產能遠未“過剩”。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反映了產業整體競爭實力的躍升,這源于中國創新和研發能力的提升、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撐、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以及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一些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發投入已達到百億元級別,持續的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為中國車企的技術優勢打下了扎實根基。從產業鏈供應鏈來看,中國擁有龐大的汽車供應鏈,在長三角地區,4小時車程內就可解決一輛汽車所需的全部配套零部件。這些事實表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是在激烈的開放競爭環境下打拼出來的,靠的是真本事、硬實力。

中國新能源產業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美方一些人宣揚“中國產能過剩論”,是欲加之罪,其實質是為其保護主義制造輿論聲勢,最終目的是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阻滯中國發展進步。這種保護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無聚會異于飲鴆止渴,不會帶來他們所期待的結果。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的產能與消費,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尤其是對于新能源產業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一國的產能超過本國市場需求,就要被指責為“產能過剩”,那國際貿易的理論根基就不存在了。若這種邏輯可以成立,美國2023年出口9120萬噸液化天然氣、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美國生產的芯片、汽車、飛機行銷全球,也完全適用于“產能過剩”。事實是,美國一邊享受著全球貿易帶來的福利,一邊又指責中國的正當國際經貿活動,誣稱中方造成“產能過剩”,充分反映了美方的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講座能夠促進科技和文明進步,增進人類福祉。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各個國家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要素特征,在不同商品或服務的生產中形成各自的比較優勢,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能夠促使各國加強分工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早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就提出了國際分工的概念,指明“勞動分工能夠提高一國企業的生產率,按照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優勢差異進行國際分工,一定能夠提高各國乃至全世界的勞動生產率”。這一理論早已成為經濟學的常識,而美方一些人卻置常識于不顧,“寧愿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別人,也不愿面對現實”。

美方一些人炮制“中國產能過剩論”,實則是霸權焦慮過剩。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占據價值鏈高端獲得巨大的附加值增值,而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崛起,使得美方擔憂其產品無法繼續在全球貿易中保持優勢地位,因此刻意將經貿問題轉變為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問題,企圖以此來遏制打壓中國的新興行業,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不公平優勢。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的紡織、汽車、半導體行業崛起,美國也曾以貿易失衡為借口,揮舞“貿易大棒”,對日本優勢產業進行打壓,其霸凌交流行徑背后的思維方式與今天如出一轍。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沒有未來,開放合作、良性競爭才能真正塑造產業優勢。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中國車企研發的多款新能源汽車備受關注,吸引眾多中外車企組團赴展臺參觀,相關負責人表示,汽車市場更緊密融合的趨勢不可逆,各國車企應做“競爭隊友”而非“競爭對手”,共同做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蛋糕。這是一種值得尊重的態度,也是對待新技術、新產品、新行業的應有姿態。在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先進產教學場地能對落后產能的迭代替換,產業結構的轉型交流升級,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期待有關國家超越霸權護持、保護主義的思維窠臼和路徑依賴,辯證看待產能問題,與中國一道,共同維護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攜手促進科技創新,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